单项选择题
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,错误的一项是()
A.《孔乙己》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。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,寄予了同情。
B.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,这一情节构成《哈姆莱特》中著名的"延宕",体现了主人公复杂、矛盾的心理。
C.宋词至苏轼,让人耳目一新。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,提升了词的格调,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,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。
D.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,代表作品有《墙上的斑点》《追忆逝水年华》等。斯特林堡的《半张纸》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。
相关考题
-
单项选择题
下列各项中,没有语病的一项是()
A.坐上画舫游清江,如行画卷之中,江水清澈,绿树蓊郁,自然与人,和谐相依,随风生长,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!
B.游览三峡大瀑布时,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,尖叫声、嬉笑声响成一片,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!
C.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,拿出一本小说,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,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。
D.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、工业化、市场化、都市化、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,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。 -
单项选择题
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散文教学的一段反思,按要求答题。散文,它不像诗歌,有深奥的典故;不像小说,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;也不像戏剧,有激烈的矛盾冲突。一篇散文的构思,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、机遇性,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,是作者的随感而发。散文教学要让学生"抓住美感"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散文时聆听美的教诲,收获精神的愉悦。美感的产生,必然经历感知、想象、理解等心理过程,而情感则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。在此,我得出情感教育的程序:诱发情感(美的引导)--激发情感(美的感受)--深化情感(羡的熏陶)--抒发情感(美的升华)。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具体感受的,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,借助他们达到感觉的升华,最终达到知识、情感、行为三者完美的结合。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,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"动力"和"能源"。因此,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,体会散文的情感,从而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美。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该教师对散文特点把握准确,见解深刻。
B.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。
C.散文阅读就是对作者"自述行为"的体验和确认。
D.该教师认为美感不能通过人的视觉、听觉和触觉等感受到,美感只有通过视觉才能感受到 -
单项选择题
阅读《荷花淀》教学反思(节选),按要求答题。语文课该怎么上,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,以前都是"填鸭式"、"满堂灌",一节课下来,老师讲得很多,但学生却没掌握多少知识,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。新课标认为,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,老师在课堂上主要的作用是"导"。基于新课标的要求,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始终遵循和贯彻"引导学生自主"的学习模式,以学生为中心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,使学生不仅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,还对人性美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。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,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。
B.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,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、积极性为出发点,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、善于学习。
C.教师是课堂的主体,学生是课堂的主导。
D.一切为了学生,以学生为中心,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