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答题
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,完成问题。
[原文]
桃花源记
陶渊明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。后遂无问津者。
单元导语
本单元所选文言文,体裁不尽相同,有叙事的,有夹叙夹议的,有说明事物特征的,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,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。又选杜甫诗三首,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。
学习本单元,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,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,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。
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的相关规定
诵读古代诗词,阅读浅易文言文,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。注重积累、感悟和运用,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。
课文说明
本文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。同单元课文还有《短文两篇》、《核舟记》(魏学洢)、《大道之行也》(《礼记》)、《杜甫诗三首》。
课后作业(部分)
1.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。
2.熟读并背诵全文,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,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。
3.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?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?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?
学生情况
八年级,班额50人
课时安排
一课时
教学条件
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,能够演示PPT,播放视频、音频文件等。
请评析第二段的语言特色(不少于150字)。
第一,语言朴素、自然。本段不重辞藻的华丽,不事雕琢,而是尽力做到朴素、自然、接近口语。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,并不觉得单调乏......
(↓↓↓ 点击下方‘点击查看答案’看完整答案 ↓↓↓)
相关考题
-
问答题
请你对这篇习作进行评析。 -
问答题
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,从第⑤段中找出一个病句,并改正。 -
单项选择题
阅读一堂作文课教学实录(节选),按要求答题。(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) 师:[A]上次作文为大家布置的是写一篇事物说明文,我发现大家对说明文的逻辑顺序、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掌握得还算可以。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,它和修辞学上的比喻类似,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,那一定基于我们对其深刻理解,弄清二者区别的基础上。今天我们就来弄清二者的区别,学会使用打比方和比喻,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。 师:[B](幻灯片展示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)说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种说明方法:因所要说明的事物和选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间存在共性,故此用来做比。它的目的是为说明服务,为了生动、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征,它只适用于说明文文体。而修辞学上的比喻适用于记叙文、议论文、小说、散文等多种文体,它的目的多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、形象性,为增强文采服务。它分为明喻、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。 师:[C]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。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,翻开《看云识天气》看第一段内容:……它们有的像羽毛……有的像鱼鳞……有的像羊群…… (老师通过举例对照课件的内容详细解释了起来。学生们不时地在记笔记) 师:[D]同学们不要只顾记知识点,要理解消化。记好后大家开始自己检查作文,看你们的文章中有没有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,使用是否正确。没有使用的同学,看能不能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。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,不准确的是()。
A.单刀直入直奔教学主题是简洁且有针对性的导入方式
B.说明教师讲课准备充分,且恰当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
C.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,课堂节奏跳跃性大
D.体现出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,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
